医疗健康行业周报|Klarity Health获1000万美元A轮融资;「微元合成」再获数千万元经纬追加投资
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创新不断涌现,并发展成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36氪见证和陪伴着这一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并为行业带来专业的声音。
(资料图)
为此,36氪推出了“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这一栏目,接下来将定期发布,为读者提供资本、政策、财务、新产品等多角度的行业资讯。
8月20日医疗健康行业周报请查收。本次周报收录了本周医疗健康领域「36氪创投频道」报道的融资新闻。
投资融资
- Klarity Health获1000万美元A轮融资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远程医疗企业Klarity Health 已获得1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Atypical Venture (Ruby Lu) 领投, Mucker Capital、Uphonest Capital 跟投。此前,公司曾获得Uphonest Capital、真格基金等的Post-Seed轮融资,以及Mucker Capital、ZoomCEO袁征等的Pre-Seed轮融资。Klarity Health创始人兼CEO周哲豪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人才招募和市场推广。
Klarity Health是36氪此前报道过的远程医疗服务公司,创始人周哲豪是一名95后连续创业者,因为个人经历,公司成立之初锁定的是精神科这一细分市场,并聚焦于ADHD(成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线上问诊和精准诊疗等。周哲豪透露,Klarity曾将 ADHD 的治疗费用降到了市场价的五分之一(甚至低于一些保险的自付部分),等待时间缩短到了十分之一,大幅减轻患者负担。
36氪首发 | 为美国医生提供“线上行医”SaaS工具,Klarity Health获1000万美元A轮融资
- 「微元合成」再获数千万元经纬追加投资
「微元合成」近日再获数千万元融资,由老股东经纬创投追加投资。本轮融资仍将用于扩建研发实验室,多个生物制造产品管线试生产。微元合成成立于2021年,创始人刘波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先后师从马延和、陶勇等科学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近十年积淀。现阶段,微元合成团队规模约50人,其中研发团队三分之一为中科院、清华等院校毕业博士,80%以上拥有研究生学历。随着一些管线试生产的推进和量产,BD团队也在壮大,多数成员曾在帝斯曼、嘉吉和英联等企业任职多年,微元合成生物制造产品的商务合作与市场拓展正在加速推进。
「微元合成」再获数千万元经纬追加投资,甘露醇量产、阿洛酮糖运营子公司成立 | 36氪首发
- 「共模半导体」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共模半导体技术(苏州)有限公司(下称“共模半导体”)完成近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顺融资本领投,海望资本、湖杉资本、冯源资本跟投,老股东武岳峰、元禾控股、得彼投资追加投资。融得资金将用于布局和拓展医疗、新能源和汽车等新的产品线,同时引进更多的人才,并进一步完善公司体系的建设。
36氪首发 | 开拓医疗、新能源和汽车产品线,「共模半导体」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 元育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北京元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恒旭资本领投,厚实投资、崖州湾创投跟投,多维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会加速公司在微藻合成生物学原料领域产品的管线开发、规模化量产、应用场景开发以及海内外市场拓展。元育生物(PROTOGA)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在分子水平挖掘和创造微藻基原料并以工业化方法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新一代合成生物学企业。
元育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聚焦合成生物学中的微藻基原料研发生产
行业观察
- 寒冬之下的创新药:内卷、出海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 | 行业观察
一款“药王”对于一家药企而言,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是:富可敌国。
上周,丹麦药企诺和诺德公布了上半年财报,净销售额达到1076.67亿丹麦克朗。随即诺和诺德股价攀升超过4000亿美元,高于2022年丹麦全国GDP总额。诺和诺德业绩增长中,糖尿病、肥胖治疗业务的贡献超过90%,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表现格外优异,三个版本的产品销售总额达621亿丹麦克朗,有望成为超越PD-1药物K药的新一代药王。
“过去十年,出现了很多现象级产品,PD-1是一个,GLP-1是另一个。当真正出现下一个现象级产品时,创新药就会走出困局,打开封闭。”在8月10-14日举办第十六届西普会中国健康产业生态大会上,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表达了对业内诞生新一款现象级药品的期待……(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36氪专访 | 东劢医疗创始人陈涛:MAH制度下的新机遇,CDMO如何推动医疗器械创新?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加速内卷、竞争日益激烈,在“效率为王”的当下,产业链分工需求开始显现;加上2021年国家器械上市许可人制度(MAH)的正式推出,让医疗器械注册证与生产许可解绑,鼓励研发创新并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医疗器械CDMO借势成长,成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细分市场。
医疗器械CDMO+CRO主要为客户提供从研发、小试、中试、质量体系、动物实验、人体试验、注册报批、生产等流程的服务,在医疗器械产业链中充当非常重要的“卖水人”角色。36氪近期采访到的东劢医疗便是借着MAH制度在中国落地之势而成长起来的一家公司,它将自身定位于“医疗器械创新创业的主动脉”,核心想解决医疗器械从原理样机到注册报证、再到生产这些薄弱环节中所需的研发验证,检验检测、合规性输出、小试中试以及合规性的批量生产等需求。
截至目前,公司已服务80余个项目,其中已有近20个拿到注册证,并在全国注册人制度正式实施后,国内CDMO机构中首家取得了三类医疗器械受托生产许可,实验室获得了CNAS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并通过受托方自检的方式获得了全国唯一的两张注册证,完成了4个产业基地建设、渗透到批量生产环节,公司还在去年完成了A轮融资,形成CDMO+CRO+检验检测的业务矩阵,具备检验验证中心与工程转化中心的双重优势,成为这一细分行业的代表性企业。
为此,36氪就发展历程、业务布局、行业思考与前景预判等话题与东劢医疗董事长、总经理陈涛博士聊了聊……(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 Tech100 | 单分子测序与高通量测序双线布局,「真迈生物」如何打造生命健康上游平台?
近年来,基因测序产业链中游和下游的需求持续激增,上游的基因测序仪,也因此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工具之一。与此同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上游工具无论面对怎样动荡的市场,都可以拥有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现金流,是一个更具确定性的行业,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的投资热点。不久前,真迈生物获得了金域医学以及国鑫投资等机构领投的近4亿元C轮融资,也成为这一趋势的佐证。
真迈生物定位于生命健康上游测序平台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2年,目前已走过11个年头。在多年研发的积累之下,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单分子测序和高通量测序的双线业务布局,并形成了覆盖从科研到临床需求的低中高通量测序产品阵列。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旗下的单分子测序产品GenoCare 1600去年获NMP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获得NMPA批准用于临床诊断的单分子基因测序仪,也是首个获得欧盟CE标志的国产单分子基因测序仪。
真迈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颜钦博士告诉36氪,其实公司从成立之初是定位做单分子测序仪,“花了6-7年的时间从0开始做技术突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表面荧光测序技术SURFseq。究其原理,“这套技术是利用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对玻璃表面的单分子荧光信号进行采集和解读,整个过程可以做到0 PCR”……(点击此处获悉详情)
编辑:顿雨婷
关键词:
- Tech100 | 单分子测序与高通量测序双线布局,「真迈生物」如何打造生命健康上游平台?
- 36氪专访 | 东劢医疗创始人陈涛:MAH制度下的新机遇,CDMO如何推动医疗器械创新?
- 寒冬之下的创新药:内卷、出海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 | 行业观察
- 元育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 「共模半导体」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 「微元合成」再获数千万元经纬追加投资